12月20日下午,由光明日报社、南京大学联合主办,光明智库、南京大学中国智库研究与评价中心、光明网承办的“2017中国智库治理暨思想理论传播高峰论坛”平行分论坛——党政军智库论坛在京召开。重庆市委党校决策咨询中心主任谢菊在会上作了发言:
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是以战略问题和公共政策为主要研究对象、以服务党和政府科学民主决策为宗旨的非营利性研究咨询机构。关于如何提高智库建设效能的问题,有几个重要环节跟大家分享。
第一、锻炼敏锐的问题捕捉能力
如何保证对选题抓得准,无论是对单个智库成员,还是对智库团队来说,都是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。好的选题既要围绕中心、服务大局,对标党中央、国务院的决策需求,还要考虑地方党委的需求。对此,智库一要保持同党委政府相关部门的密切联系,高度关注党委政府已有工作安排和动向;二要保持对所研究领域的长期关注,能够前瞻性地预见所在领域的问题。通过这种方式,我们不断探索三种机制:选题对接机制,即领导点题党校答题;成果报送机制,即直报中央和市委;成果反馈机制,争取形成反馈和研究的良性循环。通过这三种机制的建构,做到选题环节抓得准。
第二、及时研究与成稿
课题研究以及随后的成果形成,既有“命题作文”的形式,也有“即兴作文”的形式,对于后者,更要确保研究的时效性和实用性,就是要写得快,抓住问题要及时研究及时成稿。时效性打了折扣,实用性的效果也就很难保证了。因此,“写得快”既是智库工作人员必须要坚守的责任,也是一种能力。
第三、普送专送多渠道相结合
研究成果怎么样报送?普送还是专送?何时送?也都是一些很现实的问题。我们现在一个是普送,一个是专送,多渠道报送相结合。普送,就是将相关领导都会关注的问题普遍报送;专送,就是针对分管领导比较重视的问题专门报送。另外,报送载体要避免单一化,要坚持普送、专送多渠道相结合,探索形成“10+3”的报送体系。
第四、采取多种形式,确保激励到位
我认为要提升智库效率,首先要确保激励到位。“激”和“励”,都要建立在硬指标和软指标相结合的考核体系上。目前对智库研究人员的评价体系中,还存在一定的问题,比如已报送的智库成果的反馈问题、对参与研究人员进行评价考核的依据问题等等,都有待进一步的探索和完善,只有激励及时、客观、充分、便捷,才能最大程度地激发研究人员的积极性。尤其对于年轻人来说,恰当的考核和激励制度对鼓励年轻人有着重要的作用。
第五、严格遵守智库人员的职业操守
我认为智库研究有“三不原则”和“五个讲究”:“三不原则”,即“不利于社会进步的不写、不利于人民福祉的不写、不利于国家利益的不写”;“五个讲究”,即“讲究人格、讲究站位、讲究眼光、讲究格局、讲究良心”。我们发现,有时候获得领导批示并不是那么难,但不能仅仅为了批示去写报告,我们做智库研究,要坚持自己的职业道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