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日,一段“年终奖”版《黄河大合唱》的视频在网上流传。视频中一群人一边吼着“年终奖,年终奖,我们在嚎叫,我们在嚎叫”,一边摇头晃脑故作癫狂。视频很快引起广大网友不满,“经典歌曲怎能这样被糟蹋?”目前,这段视频已经被删除,但网上仍有多个其他恶搞版本存在。(据近日多家媒体报道)
从学术意义上说,恶搞是一种艺术范畴内的表达,其美学特征就是通过夸张和戏仿,打破一切等级和界限、对权威事物进行解构、消解,从而产生喜剧化和娱乐化的效果。自从杜尚把小便池搬进博物馆,“恶搞艺术”就开始走进全世界人的视野。在国内,随着胡戈《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》爆红网络,恶搞也逐渐成为大众文化的一部分。但将恶搞放到《黄河大合唱》这首抗战救亡歌曲上,却绝非“艺术创新”,而是僭越底线。
诞生于1939年的《黄河大合唱》,在漫长而艰苦的抗日战争战略相持阶段,起到了“一曲大合唱,可顶十万毛瑟枪”的作用。这首让人热血沸腾的大合唱,凝聚的是全民族抗战到底的不屈精神。它已经不是一首简单的大合唱歌曲,而是如冼星海的女儿冼妮娜所说,已经成为“民族之魂”。凝聚于《黄河大合唱》中的不屈不挠抗击侵略、反抗压迫的顽强意志,是民族记忆、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——对其进行恶搞,就是对历史的亵渎,就是对民族精神的消解。
千百年来,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“梁”和“基”,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。以《黄河大合唱》为代表的红色经典文艺作品,所承载的就是在苦难与抗争中砥砺和淬炼的民族精神;戏谑和恶搞这些经典,其实就是在拆梁毁基。然而更可怕的是,一些人对这种恶搞行为毫无警惕,甚至无原则地纵容。据报道,2014年东方卫视《笑傲江湖》的一期节目中,参赛选手伴着《黄河大合唱》的背景音乐,做出一些夸张另类的肢体动作,引得现场四位评委大笑,获得全票通过。有评委在节目中点评道,“我真的觉得太需要拿一些严肃的东西来调侃,我们缺这个,其实没有什么不可以调侃的,非常好玩。”这样的参赛节目居然得到明星评委好评、获得一致通过,并在电视上播出,可见“娱乐至上”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影响有多深,可见一些人对恶搞红色经典危害性的认识已经模糊到了什么程度。
娱乐本无罪,但必须有底线。而底线之一,就是对历史的尊重、对民族精神的坚守。在最新一期的《十三邀》访谈中,嘉宾李诞在谈到“崇高与壮丽”的时候说,“我就很反感这种壮丽。我不喜欢站在上面的人,我一定要把他弄下来,我一定要扔鸡蛋。”这期节目很受关注、争议颇大——一些年轻人稀里糊涂地选择了支持李诞,而更多的人则表示,当你对民族的历史有足够了解,你就会对英雄人物有足够的尊重。的确,在历史的天空中,就是有各种崇高与壮丽存在;在精神的世界里,就是有一些东西“不可以调侃”。
关键词: 黄河大合唱