廊坊新闻网-主流媒体,廊坊城市门户

安次区实施人畜饮水工程纪实

2018-02-12 20:16:12 来源: 广州日报

编者按:“吃水贵如油,为水白了头”是安次区几年前农村人畜饮水难、灌溉难的真实写照。为解群众水忧,安次区党员干部做了长期不懈的努力,几年来,安次区先后建成人畜饮水工程183处,总投资3100万元,解决了全区农村近16万人的饮水问题,赢得了民心。

今年春季干旱少雨,安次区仇庄乡东得胜村群众却没有像以往一样为水发愁。村党支部书记邢立田指着村里新打的“民心井”自豪地说:“这眼井有300多米深呢,水质特别好,人喝了身体棒,庄稼喝了长得壮,有了这眼井,我们村人畜饮水和浇地都不发愁了。”像东得胜村这样解决水忧的村庄在安次区已不是少数。

近年来,由于连年干旱和水质差,安次区许多村街的群众面临吃水难问题,而为数不多的饮水工程,也由于管理不善而难于长效运行,从而出现了农村饮水“解困——返困——再解困——再返困”的恶性循环现象。为此,该区集中人力、物力、财力,上下齐心协力,打响了“解决农村饮水问题,保证饮水安全”战役,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。

“无井村”喝上放心水

2005年12月2日,市委书记王增力深入安次调研指导时,明确提出确保“无井村”群众在春节之前喝上放心水。区委、区政府立即制定了11个“无井村”(包括机井报废的村)饮水工程建设实施方案,成立了区委、区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的打井会战指挥部,开始着力解决村民吃水问题。多方筹集资金,落实了73万元配套资金,用于补助贫困村饮水工程。为把每项工作都办成群众满意工程,该区大力推行项目公示制、群众全程参与制和工程贵任追究制,严把规划设计关、施工队伍资质关、工程进料关、资金使用关、施工质量关、工程验收关,确保工程质量,11眼饮水井全部达到国家有关技术标准。经过40天的奋战,今年1月18日,11个村喝上了甘甜的自来水。

改水降氟 农民喝上安全水

在葛渔城西街董艳玲的厨房里,记者看到一个白色的塑料桶,上面赫然写着“安全饮用水”,董大婶对记者说:“每天供水站都给我们家送一桶水,现在村里人都用这种水做饭。”记者问她贵不贵,董大婶连忙摆手:“就是一元一桶,我们也喝!以前的水含氟量高,小孩子喝了牙齿都变黄了,老人也容易得骨质疏松。现在这水特别好,生着喝也不会闹肚子。”安次区南部农村地处高氟区,今年,该区在葛渔城西街、码头镇中响口等含氟量严重超标的14个村,投资260万元,安装了改水降氟设施,建立了集中供水站,成立了专职供水队伍,统一管理,解决了群众饮水难。

为有源头活水来

安次区大胆创新,以“资金筹措、工程建设、管理保障”三个环节为突破口,进行投资建设,取得了良好效果。他们采取“国家项目投一点,区直单位帮一点,乡镇村街筹一点”的出资办法,确保了建设资金的足额到位。坚持“高栋准规划、高起点建设”,严把工程质量,使每项工程都建成了实实在在的为民造福工程。他们坚持“服务从建设开始,管理从机制入手”,着力探索建立农村人畜饮水工程的建后管理运行机制。

截至目前,该区已经建成人畜饮水工程183处,总投资3100万元,解决了全区农村近16万人的饮水问题,全区284个村街中饮水安全和基本安全的村街有102个,涉及人口13.62万人。

关键词: 安次区 饮水 纪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