赵治海在南繁育种基地。(受访者供图)
央视网消息(记者 徐辉)从2008年当选全国人大代表,带着谷穗上全国“两会”成为赵治海的标配,谷子已成为他生命的一部分。
每年全国“两会”,赵治海提交的建议都与谷子有关,今年也不例外。“一是希望国家有关部门进一步推广‘张杂谷’及谷草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的种植,另一个是建议加大对小米营养价值的宣传,以增加其在居民饮食结构中的消费占比。”
(相关资料图)
全国人大代表,张家口市农业科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、国内谷子研究知名专家赵治海与谷子结缘始于1982年。那一年,24岁的赵治海走进河北省张家口农科院谷子研究所,开始了杂交谷子的研究。40余年来,不变的是他对谷子研究推广的热情,逐渐稀少的是头上的黑发,换来的是谷子品种和产量的增加。
回忆起这些年科研繁育之路上的故事,赵治海有说不完的话。
那时,张家口冬天室外温度达到零下十几度,但温室里的温度高达三十度。赵治海和同事们每天数次进出温室,零下十几度和零上三十几度的频繁切换,让赵治海和一些同事患上了湿毒和关节炎。
谷子杂交新品种的诞生,需要对上千个种质材料进行选配、杂交、组合,经过几代的筛选、考验、培育。为缩短育种周期,1996年,赵治海在海南建起了繁育基地。自此,他开始了候鸟般的生活——每年10月底前往海南进行冬繁育种,次年5月底回到张家口。这样的日子他度过了27年。
付出总有回报,“张杂谷”硕果累累。
在前期科研的基础上,2000年,世界上第一个谷子光(温)敏两系杂交种“张杂谷1号”诞生。
目前,“张杂谷”的基础研究已实现世界领先,在年降水39毫米的敦煌沙漠地区,可实现不浇水亩产337公斤。据赵治海介绍,2022年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种植的“张杂谷”,只浇一次水亩产就达到了400公斤,几乎是常规品种亩产量的两倍。
“张杂谷5号”创造过亩产811.9公斤的世界之最,成为继杂交玉米、杂交水稻之后粮食大幅增产的又一重大突破,赵治海也因此被誉为“杂交谷子之父”。
据了解,“张杂谷”已在全国多个省份推广,并在非洲十几个国家产业化耕种。“目前,国内谷子种植面积达到了1000万亩,远期目标是推广到1亿亩。”赵治海说。
种植“张杂谷”还可产谷草,它可以作为优质的牧草。赵治海表示,在长城沿线年降水量低于400毫米的地区发展杂交谷子产业,推广旱作节水农业技术,既可以解决当地粮食增产、农民增收问题,还可以解决饲草供给不足的问题。
近几年,赵治海开展了谷草饲喂牛羊实验项目。结果证明,饲喂过谷草的牛羊,重量、肉质明显提高,尤其是免疫力得到增强。同时,实验结果也表明,利用贫瘠的土地就可以生产出优质的肉、奶,这相当于把干旱地区生产的粮食储存在牲畜中,也就是藏粮于畜。
谷子是我国北方地区的主粮之一,曾一直占据着北方人的餐桌。如何让优质高产的谷子走上更多百姓的餐桌,成为赵治海的新课题。
“我希望继续发挥谷子的潜力,未来能够达到亩产1000公斤,甚至突破1000公斤。对于杂交谷子的亩产量,我心里没有设上限。”赵治海说。
关键词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