央视网消息:黄河是我国第二大河,黄河流域也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。一年之计在于春,这段时间,黄河沿岸冰雪渐消,有些地方的麦苗已经开始迎风生长。接下来,我们跟随记者去看看“新农人”们驾驶着智慧农机,奔跑在春日田间的耕种现场。
仲春时节,黄河内蒙古段全线开河。摆脱冰封的“束缚”,黄河水奔涌向前,流入河套灌区总干渠,再自西向东陆续流进各级灌排渠道。这些密如蛛网的渠沟连接起来,形成了闻名世界的河套灌区,也成就了“八百里河套米粮川”。灌区的巴彦淖尔狼山农场,12台带有北斗导航的播种机在田间来回穿梭播种小麦。
葛胜明负责狼山农场的农机协调和技术指导,春播的每一个环节都要亲自过手才放心。突然感觉套种的间距有点不够,他马上拿起尺子丈量起预留玉米带型的宽度。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今年,农场计划播种小麦面积1.1万亩,比去年增加了近四成。这段时间,他每天都要驱车近100公里,奔波在9个分场之间。
内蒙古巴彦淖尔市狼山农场三分场主任 崔晓光:发现这块地潮塌了,黏脚,今天上午车(播种机)过来种不了。
潮塌是内蒙古河套地区特有的一种灾害,由于表层土壤迅速解冻,但下层土壤尚未解冻,造成土壤过湿,不能进行耕作。
内蒙古巴彦淖尔市狼山农场职工 葛胜明:你看大概有三寸,底下是硬的,说明它还没有化(冻),明天以后刮几天风,表皮水分低下来后可以抢种。
不遗漏一块田,不耽搁一刻钟,这是葛胜明这段时间常说的话。
内蒙古巴彦淖尔市狼山农场职工 葛胜明:只要能种,机器就随时过来,抢也要把这块抢过来。
在狼山农场,与时间赛跑的不仅仅是葛胜明,他的同事胡海东正在高标准农田建设现场指导作业。
内蒙古巴彦淖尔市狼山农场五分场主任 胡海东:弄的时候一定要把冻土翻出来,化了之后再往上放,保证工程质量。
今年,五分场要完成6200亩高标准农田建设,施工方原计划在6月底完成,胡海东则希望提前20天。
内蒙古巴彦淖尔市狼山农场五分场主任 胡海东:赶早不赶晚,提前这20天我们就可以很充分地(计划)哪块地种什么,提前有个安排部署。
内蒙古巴彦淖尔市狼山农场职工 葛胜明:高标准农田自从建好以后,这个地块很大、很平整,想想以后等咱们麦子出来的时候,那个整齐度、那个场景,我想想肯定很壮观。
葛胜明说的壮观场景,在中原大地已经可以看到。眼下,河南的小麦已经拔节,“新农人”王晓峰一直忙着合作社的田间管理。羡慕王晓峰熟练使用无人机,合作社里的两个年轻人也想学学。
但在王晓峰看来,一个合格的“新农人”不只是熟练掌握一种设备,附近的水稻育秧田正在整地,王晓峰顺道把这当作了教室。
12年前,王晓峰从城市返回农村时,愿意做农民的年轻人还很少,而近些年很多人都回来了。
河南省焦作市某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副理事长 王晓峰:有在外打工回来的,也有大学生返乡的,(感觉)做农业有前途了,有知音了。
王晓峰的手机里有十多个和农业相关的小程序,没事就打开学习一会儿。他说,明年合作社将会增加智能农机打造智慧农场。
河南省焦作市某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副理事长 王晓峰:现在就是想把地越种越好,产量越来越高,给周边农户做一个榜样,我们也要加油努力,运用知识更上一层楼。
总台央视记者 王舒畅:这里是黄河下游河南焦作段。此刻上游冰雪消融,而在下游,两岸已经是一片郁郁葱葱。登高远望,黄河水向前静静流淌,而贴近地面,它滋养的小麦已经可以听到拔节的声响。五年来,我国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,加强耕地保护,完善水利设施,新建高标准农田4.56亿亩。粮食产量连续8年保持在1.3万亿斤以上,粮食生产实现“十九连丰”,让14亿多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。
关键词: